近日拜读了曾任邓小平翻译、现为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张维为的大作——《中国触动全球》,之前也读过他写的另一部颇具影响的图书——《中国震撼》。如果如张维为所说中国触动了全球,那这本书不仅触动了笔者,还萌发笔者去触动更多的印刷人,我们应该了解可爱的中国,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印刷。
用事实讲话,正面应答国内读者面对国家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这两部书的共同特点。尽管属于政论性的专业图书,但以自己走过全球百余国家的见闻,展开不同制度间的比较,畅谈自己的观点,几无学术腔但又充满着对未来的思考。书中既有作者对“我们过去30年发展模式”的由衷赞美,也不回避现存问题,指出“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还需要全体国人今后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只有“笑在最后才笑得最好”。因此,忙碌于企业日常经营的印刷当家人不妨作为换脑休息,抽点时间对该书来个通读。
书中作者传达给读者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只能走现在这样一条改革开放的路,是改革开放使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从一个封闭的中世纪式的农业社会转向一个开放的工业和商业社会的过程,并几乎和西方同步地转向信息社会”。
他比较了中国可能选择的4种模式,即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模式”;全盘西化,用一个亲西方的政府取而代之的西化模式,或称之为“极右模式”;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和前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结论是:我们选择了一种“最不坏的发展模式”。为此,他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更加坚定探索中国自己道路的决心,跟着西方模式亦步亦趋,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与西方的差异远大于东欧的超大型国家,看来是行不通的”。 很难说看了张维为的书就解决了思想上的众多疑惑,但肯定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让所有的人懂得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在印刷圈,我们的印刷同仁也要学一点张维为的辩证思维,不回避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印刷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进步。
比如,通过纵向比较,我国印刷业是取得了令世人惊讶的成就,有理由感到骄傲,但进一步做横向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爆发式的增长带来了产能过剩,面对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行业还没有做好准备,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再如,中小企业是印刷行业的主体,但同质化竞争带来了行业整体利润的下滑,相比于日韩等国,他们更注重产品的开发创新、产品的差异化,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还有,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德国制造之所以受人欢迎就在于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与之相比,浮夸的心态,缺乏对岗位的珍惜、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已经导致国内印刷行业员工整体素质的下降。从长远看,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将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占据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30多年的改革之旅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也会凸显各种不安和矛盾,很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同时,又带有青春期的风险”,但本着和谐、中道的精神一定可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党的十八大闭幕以后,新领导集体已经传达出了不少令人鼓舞的信息,坚持下去,老百姓的前程一定会更显美好。
借用《中国触动全球》一书的结尾作为本文的结尾——“中国已经触动了整个世界,并会继续触动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也会因为中国的触动而变得更加公正、人道、和平与美好”。
印刷设计中如何合理地设计出血线
在印刷设计中,出血线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后期的裁切工序,也是使印刷物得到完美呈现重要留白比例。可以说出血线的设计几乎决定了印刷物的具体尺寸与最终成型。印刷设计中如何合理地设计出血线,是优秀的印刷设计公司所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也是印刷设计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印刷工程中,出血线在都会在设计时有一定的规范要求,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具体的设置方法。首先要从印刷物边界向内或向外各设置一条出血线。在印刷物尺寸线外设置的线为外出血线,在其内设置的线为内出血线,两条出血线之间的区域就是出血范围,这个范围也即规定了裁切的具体位置,确定了印刷物最终成型的方位。
一般情况下。出血线与印刷物尺寸线之间设置为3毫米。但应注意的是,出血线与印刷物尺寸线之间并一定都是3毫米,也可以留出来5毫米,这由纸张的厚度和具体的要求而决定的。留出血线不仅可以使画面更加美观,而且便于印刷,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出血线的通用的设计方法,适用于大部分印刷物,但如果有特殊的印刷要求的话,还要根据具体的要求来进行特殊的设置,但不管怎么样的印刷设计,优秀的出血线设计都是做好印刷的重要保证!
- 上一篇:画册印刷有哪些注意点?
- 下一篇:铝箔不干胶材质的鉴别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