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业的三个时代及信息化、智能化将怎样重塑印刷厂的未来?

 

  本文章由十堰秦华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十堰广告十堰广告印刷十堰广告制作十堰广告设计十堰画册设计)整理分享,网址:www.syysgg.com,联系电话:0719-8692221 13733591108

人工智能、无人工厂、新零售。一位演讲嘉宾现场播放了特斯拉超级工厂的视频,看上去就像大片一样科幻,机器手是工厂的主角,偌大的车间几乎空无一人,让人倍感震撼。信息化、智能化是近年来制造业的热词,更常见的说法则是智慧工厂,具体到印刷业就是智慧印厂。问题是,智慧印厂说了这么久,有一个点却很少有人触及,那就是:对很多还在为活下去奋斗的印刷厂来说,为什么要搞智慧印厂?智慧印厂将怎样改变印刷业的未来?很多时候,这样的疑问似乎不证自明。因为有一个思维定式一直在左右着我们:用人越多越落后,用人越少越先进。所以,智慧工厂、无人工厂描绘的未来图景吸引了很多人,又往往让人感觉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直到在这次论坛上,听了一位嘉宾的演讲,三好同学才发现智慧印厂似乎也没有那么神秘。如果没记错,这位嘉宾应该是科雷的COO池海峰。当时,他大致是这样说的,人工智能也好、智慧工厂也好、新零售也好,这些新概念、新玩法到底靠不靠谱,关键是要看它能不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样一说,智慧印厂是不是立马有那么一点儿接地气了?对绝大多数印刷厂的老板来说,概念酷不酷不重要,关键是要能在同样的时间里多干活,更省钱地干活。当然了,如果有老板能把印刷也玩出调性、玩出品牌,那是另外一种境界。如果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发现信息化、智能化既不玄又不虚,而是这些年印刷厂在技术裹挟下自我进化水到渠成的结果。这话听上去有点绕。说白了就是:做工厂看上去很神秘,很多时候其实就一条秘诀: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做出来跟别人一样或者更好的产品。在绝大多数实体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中,对效率和成本的追求都是主要推动力之一。只不过,前些年印刷厂老板的这种追求主要体现在买、买、买上:买印刷机、买速度更快的印刷机、买幅面更大的印刷机,买完印刷机,再买制版机、后道加工设备。问题是,当很多印刷厂的硬件水平无限接近,各位老板还能拼什么?这时候,信息化、智能化便走上前台,成为新一轮的发展热点。所以,今天就扯远点,三好同学与各位老板一起回顾一下,这些年印刷厂是怎样一路走来,直到迎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产能短缺与技术补课的时代三好同学一直觉得,老板对企业的成败是非常要的,尤其是在选择进入什么样的行业和领域的问题上。但一旦做出了选择,再牛X的老板也会受到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局限。比如,当你选择了印刷业,就很难想象能把企业做到万科那样的体量;当你选择了书刊印刷,就不要奢望烟包印刷那样的暴利。回顾过去30多年印刷业的发展,除了少数高举高打的外资企业和有坚实后盾的国有企业,大部分从零起步的民营企业基本都遵循了这样的发展路径:一台单色或双色机起步,有时候还是二手机;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换成二手进口或国产四色机,幅面一般还不大;再赚点钱,进一步升级到全新的进口四色机;如果还能进一步做大,就继续引进进口四色,甚至五色、六色、八色机。在改革开放后前20年里,印刷厂的技术进步主要就体现在印刷机的更新换代上。如果说这个时期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产能短缺,技术补课。产能短缺很好理解,很多老板应该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印一本书通常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到后来,黑白印刷产能的缺口补上了,彩色印刷产能还不够。2000年前后,很多出版社、期刊社都还要把彩色书刊发到广东,甚至香港印刷,形成引人关注的“北书南印”印象,主要原因就是产能短缺。技术补课是什么意思呢?30多年前,当改革开放起步,印刷业开始加速发展时,国内印刷厂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是很大的。那时候,在发达国家,多色胶印已经十分普及,国内很多印刷厂还是铅印当道。这种巨大的技术落差就是需要补课的空间。所以,当时国内印刷厂的技术差距也很大。既有大量落后的铅印工艺,也有极个别的印刷厂拥有国际一流的多色胶印机。而产能短缺的存在保证了大部分印刷厂基本都能赚钱,只不过设备落后的少赚点,设备先进的多赚点。到2000年前后,国内印刷厂技术补课的过程基本完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技改上持续投入,印刷机不断升级换代,印刷厂的技术能力逐渐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当然了,这时候产能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只不过从全面短缺变成了区域性短缺。比如,高端彩色产能主要集中在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地区,所以其他地区的精品彩色书刊通常都要到广东印刷。而2000年以后的约十年时间,印刷业发展的主要脉络之一就是:产能的区域性短缺被逐渐填平。这一波浪潮首先表现为广东印刷企业的北上,其次是各地本土印刷企业的快速成长。其中,由广东北上的企业大多资本雄厚,因而一出手便是与国际接轨的硬件配置;而实力相对弱小的本土企业的发展,则为二手机和国产胶印机提供了市场空间。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仍体现在印刷环节,但印前环节同样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CTP设备逐渐普及。产能过剩与效率突进的时代在产能相对短缺的年代,干得更快点就能赚得更多点,所以印刷厂老板攒点钱就买设备,买速度更快、质量更好的设备。这一点很好理解。问题是,当产能开始过剩了,印刷厂为什么还要追求效率,买更快、更好的设备?从整体上看,当2010年前后产能区域性短缺基本被填平后,印刷产能过剩的苗头便开始出现。当然了,2010年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点,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企业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所谓的产能过剩,其实就是供给太多了。按理说,企业技改的脚步需要停一停了,对效率的追求不应该再那么热切了。道理很简单,效率越高,过剩的产能越多,市场竞争会越激烈。可是,印刷厂对技术和效率的追求止步了吗?没有。道理同样很简单,很多印刷厂的老板都会觉得,设备再先进一点,效率再高一点,干得比别人再快一点,成本就会更低一点,进而能赚得更一点。这几年,印刷厂对效率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更多色组、更大幅面的印刷机;二是印后环节的“机器换人”;三是部分先行一步的印刷厂开始试图打通印前、印刷、印后环节,实现内部生产流程的一体化、自动化。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胶印技术基本性能指标渐趋稳定,自动换版、集中供墨渐趋普及的情况下,更多色组、更大幅面显然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目前,一些合版印刷厂着手引进全开印刷机便是这个道理。印后环节的“机器换人”之所以会成为潮流,是由于两个因素的叠加:首先,印后原本就是印刷厂生产作业中劳动力最为密集的环节;其次,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大量使用手工劳动不再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所以,劳动密集与否不是问题,成本高低才是企业的主要考量。当印刷厂在印前、印刷、印后环节都引进了高度自动化的设备,下一步该怎么走?自然是想办法把三个环节打通,提高整体效率。这时候,印刷厂对效率的追求便从引进设备为主转向信息化、流程化改造。在产能已经过剩的时候,继续追求高效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产业的洗牌与重组。道理很简单,当对效率的追求不再简单依靠硬件的买买买,而是迈向信息化的阶段,印刷厂的分化便会加速。原因有二:一是印刷厂老板意识达到的高度;二是对更高效率的追求通常需要更大的资本为支撑。那些无法在效率上再进一步的印刷厂,通常会感受到越来越大的价格竞争压力。因为价格取决于成本,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效率高低。比如,有老板曾这样感慨:看不懂!明摆着不赚钱的价格,还有很多人抢着干。难道真的有人赔本赚吆喝么?三好同学觉得,对印刷厂来说可能性不大。那问题出在哪?很有可能就是,这家老板的工厂在效率和成本上被同行拉开了差距。智能化时代,印刷厂将有什么不同?这样一说,印刷业这么多年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推动着各位老板从印刷到印前、印后不断更新设备,完善流程,进而推动了整个行业供给能力的不断提升。问题是,当印刷设备的生产效率已经被发挥到接近极限,信息化和智能化还能给印刷厂带来怎样的改变?三好同学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在工厂的围墙内部,信息化、智能化的实施将有可能继续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一方面,合版印刷厂算是典型。通过应用具有自动报价、接单、拼版功能的软件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软硬件,合版印刷厂在效率和成本上形成了对传统商务印刷的碾压。这些年,在印刷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很多合版印刷厂还能实现高速成长,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谈到信息化、智能化,很容易追求一种理想化的境界:无人工厂。无人工厂好不好?当然好。应不应该追求?当然应该追求。前提是,在追求理想境界时要始终牢记:有没有人其实不关键,效率与成本的最佳匹配才是核心。另一方面,信息化突破了工厂围墙的限制,为印刷厂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过去三四十年,印刷厂的技术进步基本上都在围墙内进行。而信息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将印刷厂创新的可能性延伸到了围墙之外。还以合版印刷为例。三好同学一直觉得,合版印刷不仅是生产环节的进步,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没有基于互联网形成的强大的订单聚合能力,很难想象合版印刷能像过去几年一样野蛮生长。当然了,现在遍地开花的印刷电商或没有电商之名,而试图以各种方式整合行业资源的平台化公司,也无不依托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化通道。此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结合,在帮助印刷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之外,还增加了整个生产过程的灵活性。正是这种灵活性的实现,催生了个性化定制的新市场。目前,在产能与生产效率方面尚无法与胶印竞争的数码印刷,就试图在这个维度上取得突破。虽然,这条路走起来也并非那么容易。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本来只是想谈谈对信息化、智能化的感想。没想到,一扯就这么远。三个时代的说法,自然只是一家一言,不足为凭。如果各位老板有耐心读到这里,说明这篇文章对您就还有那么一点点帮助。最后,感谢各位老板的耐心!祝各位老板好运!

联系QQ:

联系电话: